台灣新冠疫情自5月以來急速升溫,疾管署最新預估指出,本波疫情高峰可能落在6月底至7月初,屆時單週確診人數恐突破20萬例。而從現在起至8月初的兩個月內,全國總確診人數將上看171萬人,疫情發展不容小覷。
面對再度升溫的疫情,除了症狀本身,不少民眾也開始擔憂確診後的「後遺症」。尤其是過去曾被廣泛討論的「腦霧」,在這一波疫情中再度引發關注,甚至有醫師指出,COVID-19 恐讓大腦功能出現「降智」現象。
感染新冠恐傷腦 研究證實:智商平均下降最高達9分
研究將確診者分為三類,並針對其大腦表現變化進行比較:
1. 輕症康復者
即便沒有重症,也沒有明顯後遺症,智商平均下降約3分。研究指出,即使只是輕症,也可能讓思考能力變得遲鈍,專注力下降。
2. 長新冠(Long COVID)患者
這類患者常見持續性疲勞、腦霧、記憶力減退等問題,智商平均下降約6分。不少人形容這種狀態像「腦袋被塞棉花」,日常反應變慢,學習力也受影響。
3. 重症病患(曾進ICU)
病情嚴重需入住加護病房的患者,智商平均下降達9分,相當於大腦功能老化了10年,對生活與工作的影響不容忽視。
再次感染更糟?恐導致智力持續下滑
更令人擔憂的是,每多感染一次新冠病毒,平均智商可能再下降2分。黃軒醫師提醒,研究表示這種反覆感染對大腦的長期傷害,目前仍無法完全逆轉,保護自己、防止重複感染,仍是首要之務。
不是只有重症才傷腦!輕症也可能默默受損
該研究重點提醒大眾三件事:
•新冠不是感冒! 就算已康復,大腦可能早已悄悄受損。
•不是只有重症才會影響智力,輕症也可能導致思考力下降。
•大腦的傷害未必馬上感覺得到,但長期可能會影響記憶力、注意力與學習能力。
專家建議:避免重複感染、出現症狀儘早就醫
面對疫情再起與潛在的腦部影響,黃軒醫師也給出三點建議:
1.儘量避免重複感染,包括打疫苗、戴口罩,降低風險。
2.若有長期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腦霧等現象,應及早就醫評估。
3.不只是保護自己,也要守護家人與同事健康,避免成為病毒傳播鏈的一環。
隨著疫情進入高峰期,專家提醒,雖然部分人確診後無明顯不適,但病毒對大腦可能留下的「隱形傷害」,絕不應輕忽。保持警覺、落實防疫,才是面對新一波疫情最穩當的方式。
延伸閱讀:

封面及內文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