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是白天吃不多,晚上卻吃得超豐盛、還加碼宵夜的人?這種「早少晚多」的飲食習慣,其實在台灣超常見。早餐匆匆吃、甚至不吃,午餐外食簡單打發,晚餐才是真正大餐時間,有時還會再來一份甜點或消夜當犒賞。但這樣的飲食方式,隨著年紀增長、代謝變慢,身體越來越難負荷,肥胖、三高、脂肪肝通通找上門。
如果你總覺得怎麼吃都瘦不下來,不妨將早晚餐對調吃,也就是近年討論度超高的「倒三角飲食法」!這種以「早吃多、晚吃少」為核心的飲食模式,不只減輕消化負擔,還能幫助提升代謝力,讓減重更有效。有人靠它半年就瘦了19公斤,國外更有實驗研究三個月瘦8公斤,關鍵就在於正確分配每餐的份量與時間。
什麼是「倒三角飲食法」?
所謂「倒三角飲食法」,指的是將一天三餐的食物份量從早到晚逐漸遞減:早餐吃最多、午餐次之(約減1/3),晚餐吃最少(約減1/2),而且建議晚上8點後或睡前4小時內避免進食。這樣的分配方式也常被形容為:「早餐吃得像女王,午餐吃得像公主,晚餐吃得像乞丐」。
這個方法的重點不是「吃少」,而是「吃對時間、吃對比例」。透過調整每餐的營養與份量,讓身體在代謝力最強的時間好好運作,才不會讓多餘的熱量堆積成脂肪。
有研究證實,倒三角飲食真的比較會瘦!
根據《愛荷華州立日報》報導,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(Tel Aviv University)在2012年進行了一項為期三個月的研究,找來93位體重過重的參與者,分成「早餐組」與「晚餐組」。
兩組攝取的總熱量相同,但每個時間點的飯量/熱量不同:
•早餐組:50%熱量在早餐,36%午餐,14%晚餐
•晚餐組:14%熱量在早餐,36%午餐,50%晚餐
結果發現,雖然兩組都瘦了,但早餐組的平均體重減少了約8公斤,比晚餐組的平均3公斤還多出一倍以上,而且體脂肪下降、好膽固醇(HDL)上升、胰島素也更穩定。這說明了同樣的食物,如果吃對時間,減重效果會截然不同!
為什麼「倒三角飲食」能瘦?
從身體運作機制來看,我們的代謝力在白天最活躍,晚上最弱。早上起床後,身體需要能量開機,此時熱量轉換效率高;到了晚上,尤其是9點後,器官會進入休眠模式,消化和代謝都慢了下來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果晚餐吃太晚、吃太多,不但容易變胖,長期還可能影響血糖、膽固醇與肝功能,甚至干擾睡眠品質。反之,早上與中午攝取主要熱量,讓身體有時間把這些熱量「用掉」,就不容易囤積脂肪。
倒三角怎麼吃?建議這樣安排:
早餐(最重要的一餐):
要豐盛、有營養,建議攝取蛋白質、優質碳水(像是地瓜、燕麥)、蔬菜、水果與健康油脂。例如:烤雞胸+炒蛋+燙青菜+一碗燕麥粥+水果
午餐(均衡攝取):
可維持一般份量,但盡量避免炸物、重油重鹹。可選擇健康便當或燉煮類餐點,但蔬菜一定要夠多!
晚餐(清淡為主):
份量減半,重點是好消化、低油脂、少醣類。可以選擇蔬菜湯、豆腐、清蒸魚或簡單沙拉,避免澱粉與甜食。
注意!「早餐吃得多」不代表要吃得油膩大魚大肉,而是高纖、低油、營養足夠才是關鍵。整體來說,倒三角飲食強調的不是極端斷食,而是順應人體代謝節奏、調整進食時機與內容,幫助身體在對的時間發揮燃脂效果。
如果你總是覺得明明吃得不多卻還是瘦不下來,那麼改變進食順序、聰明安排每一餐,可能就是減重卡關的解方之一。不如試試倒三角飲食法,也許你的身體會給你一個驚喜的回應!
延伸閱讀:

封面及內文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