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|女人我最大
install app

下載女人我最大APP

愛美時尚 購物不踩雷

下載
burger-logo
crown
關閉選單
獨家專題達人漂亮

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

感情| By 周佩穎 報導
2019/01/09 13:20

每到逢年過節,親友團聚時,都免不了聽到這些話:「什麼時候結婚啊?一個人不好喔!」、「趁年輕趕快生個孩子,要不年紀大了要生很辛苦啊!」、「只有一個孩子太孤單了,再生一個給他作伴吧!」......這些來自夫家親人、遠房親戚,甚至是街坊鄰里的「善意叮嚀」,總令你感到莫名的壓力,彷彿你怎麼做,都還是不夠。當你達成了一個目標,眾人馬上又訂出下一個,彷彿永無止盡。在他們眼中,你是一個女兒、一個媳婦、一個媽媽,卻鮮少有人真正關心在這些稱謂下,那個孤立無援的你內心的想法。每一回,你只能強顏歡笑,默默忍耐。其實,這種名為關心的壓力,就是一種「人際剝削」, 臨床心理師洪培芸在新書深入探討這個狀況,並給你面對眾人嘮叨也能照顧好自己心情的應對建議。

「你到底是有沒有打算要生啊?」當媳婦接到婆婆的催生電話……
保持「安全距離」,既能保護自己,也能讓對方意識到你的界限。
「你到底是有沒有打算要生啊?都沒在計畫嗎?」電話那端來自家人焦急、催促又帶著逼迫的聲音,讓你在下了班的傍晚疲憊不堪,同時煩躁、惱怒,欲振乏力,卻又繃緊神經。「生小孩是兩個人的事啊!怎麼都是對我說呢?怎麼都把壓力丟給我呢?」你揉著眉心散不開的煩憂,只希望這類美其名是關心及叮嚀,實則層出不窮的嘮叨及壓力,可以越少越好。
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

關於生小孩這回事,女人總是扛得比男人多
催生的壓力,單身、已婚的女性其實都曾經面臨過。進入婚姻的人,則是更能真實感受,因為全世界的人彷彿都有了許可證,可以來問候你的卵巢和子宮。然而有趣的是,大家都說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,或者是兩個家庭的結合,但是你會發現,關於生小孩這回事,女人總是扛得比男人多。懷胎九月的所有辛勞,那些身體不適,吃不下,睡不好,或者為孩子好,一人吃兩人補,只要能夠讓孩子擁有健康、不過敏的體質,任何你毫無食慾的食材或補品,你還是一口一口地吞下去。更別說這段時間身材變形,更是摧毀自信,打擊自尊。因為我們都知道,這個社會對於美麗是如此重視。而當代社會所標榜的美麗,就等同於苗條、纖細,然而這與孕婦的合理身形完全是背道而馳。

還有一想到孩子呱呱墜地,到底健不健康,成長過程中,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品質又是怎麼樣,還有往後的所有開銷:學雜費、生活費及額外支出,以及他或她可能面臨的各式各樣問題,人際關係、學習品質及效率,還有快樂不快樂。作為一個母親,一個理想、稱職及夠好的母親,這些壓力即使在小孩尚未落地,就已經如影隨形跟著你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你在對抗的,是這整個社會體制對於女性的壓迫
關於被催生,你說男人沒有嗎?有。但不會有你的多,更不會有你遇到的兇猛。婆婆會來問你,媽媽更是。婆婆捨不得給兒子壓力,所以問你。岳母也不會,因為這彷彿在問候女婿平時恩愛幾次,加上岳母面對女婿如同初戀情人,不只是越看越有趣而已,更多時候是害羞得緊。

身為女人,你勢必會面臨到,旁人難以預料及想像的那種恐怖和張力。你不生,怎麼給人家交代?你不生,彷彿你的身體有什麼毛病。你不生,如何抵擋親戚鄰里的好奇及關心。大家只會叫你生,沒人管你們夫妻倆早有共識。大家只會麻煩你,因為你是女孩子。你覺得委屈,你胸中的苦澀滿溢,但是你說得再多,也是人微言輕,因為你在對抗的,是這整個社會體制對於女性的壓迫。明明是隱私話題,在這時,卻成了公眾議題。而且要求你的人可能從沒想過,生育有時還涉及了「不孕」這個當事者心痛,但不便說明的難題。女人彷彿背著十字架,要迎合外在的眼光,屈從世俗的要求,無論是原生娘家的、姻親夫家的、街坊鄰里的、遠房親戚的、隔壁同事的、直屬上司的,甚至是無關緊要的閒雜人等的。

你會發現,人人都說「為你好」,但沒人知道,在你心中,這些一點都不好。這些嘮叨,這些叨擾,這些擾人清夢的一字一句,都堆疊成為你心中無數根稻草,只待何年何月何日,就會徹底壓垮或引爆。女人的為難,有多少人知道?接受更多教育的女性,看似選擇變多了,變得自由了,然而同時角色也變得更多,隨之而來的責任、包袱、要求,甚至是自我期待。前三者來自於外在,當然也有來自於我們內在,對於自我的期盼。
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
當外在壓力與內在資源出現不一致時,就成為了壓力。你可以試著看透這些話語背後的意涵,那些干涉底層的核心,並且持續辨識,刻意練習。

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
看穿家人背後的「善意」
這需要「學習」,而且要「刻意練習」,並且持續不懈地「提醒自己」。很難、很辛苦,我都知道,但這是必須。家人不一定會是最了解我們的人,而是帶著他的視野,他自己的生命經驗,來給予我們提點。然而任何人的視野及生命經驗,終究會有侷限,終究會有盲點。如果我們不去學習看穿家人的內心,背後的良善動機,那麼最親密的家人,就會變成距離最近的敵人;最愛你的人,往往也將傷害你最深。

看透表面的「假議題」
很多時候,我們都是跟隨著對方拋給我們的刁難、挑釁、質疑、要求、命令、指責……在回應,還有起舞。所以,總是「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」。加上一波還能「三折」,你就更是感受到做人如此艱辛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人際相處有如箭在弦上,分分秒秒都是如履薄冰。有人認為婚姻美滿的方程式,生了孩子就是王道,有了後代就是解藥。他們有他們的世界觀及信仰,而有些人更是熱衷干涉別人的人生選項,所以每逢見面,總是耳提面命,甚至如同恫嚇,但是你知道,社會變遷如此快,教育制度總是一改再改,你有你的考量及為難。更重要的是,你的人生,不是用來服膺別人的自我中心及教條。

保持「安全距離」,並不代表疏離
有些人朝夕相處,也有些人一日相處數小時,當然也有些人是逢年過節,才會相聚在一起。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,都免不了交集。遠距離?還是近距離?只要會讓你感到芒刺在背,心理不舒適的,我們就該用心思考「界線」和「距離」這回事。恰到好處的人際關係,都有著適可而止的分際;過度涉入的人際關係,就讓侵門踏戶逐漸成形。保持安全距離,並不會讓你失去這段關係,而是能夠保護自己,同時也讓對方清楚認識到,你的尊嚴,你的選擇不容小覷。
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

身為女人,多麼美好,因為我們總是能給予別人細膩的體貼,溫暖的依靠,所以別忘了,能夠帶給別人力量的你,更應該回過頭,挹注到自己的身上,還有你內心真正的需要。

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
加我LINE好友!私聊女人我最大熱門話題
點我下載APP!達人指點,讓妳美麗多一點
婆婆狂催生總說「為你好」?但在你心中,這一點都不好
文章授權:寶瓶文化人際剝削: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?78個原則,贏回人生主導權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/達志影像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延伸閱讀

    你可能會喜歡

    別走開 下一篇更精彩別走開 下一篇更精彩
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
    感情| By 周佩穎 報導
    2019/01/09 10:23

    面對所愛的人,許多人都願意無上限的付出,以為這樣的掏心掏肺,能夠換來對方的關愛與肯定。然而,現實生活中卻常發現,付出心力越多、付出時間越長的人,往往不僅得不到對方的感謝或回報,對方習以為常後,甚至還會要求更多!這樣是否太不公平?

    難道願意付出的人,在愛情關係中,注定要成為吃虧的一方嗎?為什麼善良、願意付出的人,會陷入這樣的困境?臨床心理師洪培芸在新書《人際剝削: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?78個原則,贏回人生主導權》中,深入分析了原因,並告訴深受其苦的人,如何跳脫這種不良循環的方法。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    「我怎麼好說出口?我老公三年不工作,在家當米蟲……」
    沒有原則,你的善良一文不值。終結人際剝削,你該搞懂心理界限
    「現在家庭支出開銷、經濟重擔,全部都在我一個人身上啊!」她彷彿忍耐,也壓抑了許久,眼淚瞬間潰堤。「怎麼了呢?」我的語氣有些擔心,但也準備好了傾聽。

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「一開始,他說自己是懷才不遇,待在這間公司有志難伸,燕雀哪知鴻鵠之志,跟同事們也相處不來。跟我商量以後,我體諒他辛苦,也支持他的決定,希望他能過得開心,他就提出辭呈。他後來倒也認真找過工作,時間大約半年,也面試過了幾回,但無論如何,就是沒有一家公司他滿意。

    「待在家裡久了,可能也舒服慣了,不用早起趕上班,沒有工作帶來的責任、挑戰、壓力及困難,更不用加班及出差。但接著,更是誇張,他開始鎮日打電動,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。」「原本我們是跟公婆同住,連他爸媽後來也看不慣,把他趕出來,要他好好振作一番,誰知道他還是不買單。為了節省開銷,尤其房租是一大筆支出,所以就搬到我娘家,也就是現在我們住的地方。」她一臉倦容,並且眼眶泛紅,語氣盡是心酸、委屈又無奈,以及不敢對人言的羞憤,因為這不僅是家務事,更是不願外揚的家醜。

    「我不敢講。我怎麼敢講?我怎麼好意思讓別人知道,我老公三年不工作,在家當米蟲,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,還對我頤指氣使,甚至批評及指責。」是啊,明明家裡開銷都靠她,最後還靠回她娘家。「甚至到了現在,他還怪罪我,為什麼當初沒有阻止他辭職,害他現在想要重回職場,是雪上加霜,難上加難。」義正詞嚴,理直氣壯,話倒是都給他一個人說完了。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    如此尋常的故事,你是否曾經聽朋友們提起過?又或者在外面等候搭車,用餐吃飯,甚至剪髮洗頭時,聽到隔壁的人抱怨及哭訴呢?到底是從哪一個時間點或環節開始改變的呢?先生的得寸進尺,以及無理不饒人。我看到的是,出發點良善的太太,一開始的好意體貼、支持諒解,到了持續包容,無條件地等候,底限一而再,再而三地下修。一步退,步步退;一步讓,步步讓。經濟重擔及生活磨難讓現在的她,如在火中燒,內心皆是苦惱與煎熬。

    以上的案例,在諮商室裡不曾少過,讓我想起了順從與心理界限的議題。在社會心理學裡,有一個知名而且能廣為運用的概念,叫做「腳在門檻內策略」(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)。是弗里德曼(Freedman)和佛瑞賽(Fraser)在一九六六年所提出,也有人稱之為「插足入門術」或「得寸進尺效應」。它的大意是,一開始只提出一個小要求,等到對方答應,再提出一個有關聯,但是難度或門檻更高的要求,那麼,後續這一個「更困難的要求」被對方接受的機會就會提升,亦即讓對方更可能順從後續提出的(變態)要求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    為何你無法拒絕越來越過分的要求?
    為什麼會這樣呢?一般而言,人都會拒絕難以達成,或是違反本身意願的要求。然而,如果一開始不好意思說不,順從了這個「看似」小小的要求。一旦同意及接受這項要求之後,就會讓自己與這項要求之間產生一致性的關聯,例如相關的態度、自我概念以及知覺。

    如果後來拒絕了更大而且相關的要求,就會出現認知失調,感到自我形象在過去與現在不一致的問題。例如,我以前是個熱心助人的好好先生,現在怎麼會去拒絕別人的哀求呢?心中那一股想要恢復一致性的潛在動力,就會使得一個人埋頭繼續做(撐)下去,以至於答應、配合、付出或退讓更多。

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關係裡,大部分人不會感恩你自動來的善良
    而在感情關係裡的互動模式,是不是也常見這樣的狀況呢?無論是家務分配、經濟支出、資產配置、生兒育女與否,以及人數、教養方式及態度、彼此原生家庭的照顧與分工合作……都是溝通、說服及協調的過程。如果兩個人能夠樣樣意見都一致,自然是天下太平,再好不過。但人生不是童話,現實與真相是進入長期關係後,考驗及挑戰是一關一關接踵而來。

    以家務分配為例,一開始說好你拖地,我晾衣服;你洗碗,我倒垃圾。然而,當其中一方閒散(發懶)了,接手的人一開始覺得基於愛與體貼,為了心中的好先生/好太太形象以及自我認知,就先全包了。怎料,久而久之,人家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,結果連家務也是做久了都是我的。另一半感恩的心呢?咦!沒有。眷戀的眼神呢?更是完全找不到。只有自己滿腔的積怨,還有堆疊得老高,那有待清洗的油膩碗盤。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    又或者是原本沒打算生小孩,無論是哪一方,屈於社會壓力或親情包袱而生了小孩,等到第一胎出生,以為對得起列祖列宗及雙方高堂之後,才發現是一條不歸路。開始不斷被頻頻追問、催逼,何時要生第二胎。如果第一胎是女生,要不要再拚個男孩。反之亦然。總之,要湊個好字。

    而你以為湊了個好字就西線無戰事了嗎?不,還可以進階為「好幾個」好字!反正頭都洗下去了,好媳婦、好老公的形象已經建立,如果拒絕了,似乎有違最初的良好及孝順形象,更會讓長輩們感嘆及失望,所以就又繼續接單生產了。

    最可怕的得寸進尺,是對「自我」的退讓
    很多時候,我們總認為是別人太過囂張、跋扈,太過盛勢凌人,以至於讓我們挨了無數根悶棍,吃了許多悶虧,一切都是別人得寸進尺及軟土深掘。但是,如果向自己的內心深處仔細爬梳,其實是我們對於「自我」的讓步,讓對方見縫插針、有機可趁,甚至進入一個難以扭轉及改變,長期屈於劣勢的局。而這背後的心理狀態及原因,可能是害怕被對方討厭,失去對方的認同、肯定、欣賞及疼愛,所以不去正視及深思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,還有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又是什麼。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   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學著換位思考
    另一個人的要求
    同一件事情,同一個要求,如果換成另外一個人來要求你、拜託你、脅迫你或是勒索你時,你會是一樣的反應及標準嗎?是一樣比照辦理?還是能夠冷靜釐清,退幾步思考,會覺得「我如果答應,豈不就是個傻子!」還是「這是個好提議,無妨!」呢?簡言之,你會受到關係角色的影響及束縛。

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為了想成為或維持一個形象,在關係裡獲得對方(可能是親人或朋友)的喜愛及認同,所以改變了自己的心理界限,去迎合、配合、奉承及退讓。然而在面對關係相對疏遠的任何一個人時,反而能夠保持冷靜及理性,充分並徹底思考自己真正的意願及現實條件。

    如果是你的朋友
    簡言之,如果你純粹是個旁觀者,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或要求,例如朋友求助於你時,你會給朋友什麼樣的建議呢?也就是你比起當事者,將更能客觀地分析及綜觀整個局勢。以上是換位思考的不同角度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
    人類終究是群體動物,我們無法擺脫社會以及所有的人際關係超然獨立地生存(及生活),所以怎麼在漫漫人生長河裡,在人與人的互動中,能拿捏、建立及把持住相對合宜及舒適的心理界限,有賴我們持續思考及不間斷地練習。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
    加我LINE好友!私聊女人我最大熱門話題
    點我下載APP!達人指點,讓妳美麗多一點
    掏心掏肺另一半卻沒看到?心理醫師:自動送上的善良,沒人會感恩
    文章授權:寶瓶文化人際剝削: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?78個原則,贏回人生主導權
   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/達志影像

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  延伸閱讀

      別走開 下一篇更精彩別走開 下一篇更精彩

      比悲傷更悲傷!我們都寂寞,沒想到走入婚姻更寂寞

      感情| By 鋼鐵女孩 報導
      2019/01/04 09:46

      女孩們的小時候,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夢,就是成為故事書裡的公主,等到有一天能遇見白馬王子,從此兩個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只是長大才明白,原來結婚不一定能幸福,妳想用婚姻擺脫寂寞,卻發現婚後反而比寂寞更悲傷。

      一群男人下班不回家,聚在熱炒店喝酒,趁著有點醉意,其中一名已婚男,一邊把領帶鬆開一邊說:「我不愛我老婆了,我們個性根本不合。」坐在他身旁的同事,拿起酒杯敬他:「我也是好嗎?婚後完全變了,想到等一下要回家,就覺得痛苦。」

  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  地點換到親子餐廳,一名女子一邊忙著照顧小孩,一邊無奈地搖頭:「老實說,要不是為了孩子,我真的很想離婚。」坐在她身旁的女人頻頻點頭:「我們夫妻,就像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房客。」聽到這裡,新婚不久的女人,終於鼓起勇氣開口:「那個……,我老公有了別的女人,就在喜帖發出去的前一天。」

      比悲傷更悲傷!我們都寂寞,沒想到走入婚姻更寂寞

      這些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,都是真人真事,要如何避免成為故事的主角,請想清楚以下四點,再決定要不要踏入婚姻:

      1.不要為了別人而結婚
      這裡提到的「別人」,就是出現在你周遭的「親朋好友」。每逢過年過節,總會被問:「什麼時候要結婚?」「想生孩子要趁年輕,趕快結一結吧!」面對這一連串的壓力,妳只好為了<別人>而結,完全沒有好好思考,對方是不是真的能跟妳牽手一輩子。

      2.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
      明明沒那麼愛他,為什麼要走入婚姻?很多人的答案是:「年紀也到了,時間也差不多。」那萬一結婚後,出現自己心動的人怎麼辦?再來離婚嗎?離婚可不像分手單純,它牽扯的可是兩個家庭。如果妳有小孩,更難想離就離。

  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  比悲傷更悲傷!我們都寂寞,沒想到走入婚姻更寂寞

      3.不要用婚姻拯救愛情
      面對一段失溫的愛情,有些人認為只要結婚,冷掉的情感就能迅速加溫。很對不起得潑妳冷水,走入婚姻後考驗會更多,交往時就跨不過去的坎,不會變得平坦,還會變成更大的洞。於是妳決定在婚姻中,無怨無悔的付出,應該就能把走散的心找回來。很抱歉,對方非但沒有心,妳還會成為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的女人。

      4.不要覺得可惜而結婚
      「如果不跟眼前的他結婚,我還能跟誰結?」「在一起都這麼久了,要我捨棄也太可惜了吧!」如果因為這樣步入婚姻,妳等於選擇在愛裡將就。短時間來看,好像贏得了愛情,長時間來講,其實妳輸了自己的人生。

      當然很多人說結婚就是衝動,想清楚也未必幸福,只是認真看待這些問題,是對彼此的尊重,愛自己也愛別人。畢竟,婚後的寂寞,妳無法想像,如果真的要說的話,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。
       

      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      加我LINE好友!私聊女人我最大熱門話題
      點我下載APP!達人指點,讓妳美麗多一點
      比悲傷更悲傷!我們都寂寞,沒想到走入婚姻更寂寞

     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/達志影像

        延伸閱讀

        logo
        您的意見是我們前進的動力
        歡迎來信或來電反映
        意見反映:service@tvbs.com.tw
        觀眾服務專線:02-2656-1599
        TVBS 官網TVBS 新聞網
        © TVBS Medi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