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報導/女大編輯部
◎ 圖片來源/IG@m_kayoung(照片純屬示意 無關本人)
◎ Source/《明天,我想重新喜歡上自己》新世界出版社
發朋友圈、評價他人要注意分寸,是當代基本的「朋友圈社交禮儀」。人與人之間是有一條線的,凡事過猶不及。所謂的高情商,就是說話、辦事有分寸,而你的分寸感,決定了別人對你的印象分,是你最好的社交名片之一。「有分寸」最直白的定義,就是讓彼此舒適。我總結了一個「A-S-T-O-P」原則。
「分寸感」常銘記於心,如果一句話,你在說出口之前有所猶豫,已經預感到對方可能會因此不開心、不舒服,那就應該提前閉嘴。
聰明地拿捏尺度,即使是很熟悉的朋友,一旦涉及對方的隱私,對方不提,則不必去問。身邊有幾個富二代朋友,偶爾會在一起玩,大抵知道他們是家中住別墅、有很多輛車、名牌衣服包包隨便買的經濟水準,但他們從來不會聊自己家裡是做什麼生意的,既然他們避諱,我們自然也不會多嘴問。如果他們想說,自然會說。
時機很重要,有很多話說之前是要看時機的。比方說,你不能直接跟閨蜜說,她男朋友劈腿了,除非你有真憑實據、除非她也發現了端倪,否則你就是那個裡外不討好的惡人,在有直接的證據之前,你只能先暗示和鋪墊。
又比方說,你的好朋友做了錯事,但只要不是有持續性傷害的、非要當機立斷的,完全可以等他心情緩和一點了再理性溝通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幾斤幾兩,犯錯以後都會心虛的,不用窮追猛打,讓糟糕的時刻更糟糕。
不同社交場景下認識的人,界限感是不同的,關係深淺不同的人,聊天的方式也不一樣,你需要保持對應的距離和使用相應的話術。我跟斯坦是多年的朋友,我偶爾會幫他改一些稿子,他也經常幫我拍照,我們是那種聊得來,也經常互幫互助的好朋友,不會計較對彼此的情感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多少。
但我遇到過那種,只是在一個很普通的散局(我是這樣定義「散局」的,有人牽頭隨便攢的局,沒什麼特定的目的和儀式感)上認識,當時也沒怎麼交流,隔天對方就讓我幫她寫個活動方案,免費的那種。我很尷尬,但沒有礙於面子接受,果斷拒絕了。
對我來說,不礙於情面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,是一種成長。我想對她來說,不貿然對他人提一些不該有的預期,也是種成長吧。A跟B關係匪淺,A可以跟B開一些很荒謬甚至於尺度很大的玩笑,那不代表你也可以。
關係不同,相處的模式也不相同,因人而異。有的人交朋友很快,跟朋友散夥更快,有的人交朋友很慢,交一個就是一輩子的朋友。交朋友的過程中,最忌諱的就是交淺言深。你從來不必用揭露自己的小祕密、說他人八卦的方式,去換取另一個人的信任與親近,那樣並不得體,有失分寸。
如果你嫌A-S-T-O-P 的規則太複雜,我們只要記住一句英文就好啦: always know when to stop,即「永遠知道什麼時候該閉嘴」。如果你任何時候都是有分寸的,得體的,那是個很大的社交加分項。